打造IC人才
科技生态圈

技术类工程师的社会地位

发布时间:2022-11-30

来源:IC修真院

作为一位前半导体制造业研发工程师,我自认为我的经历有一定的参考性,我的同事朋友也大多是工程师群体,对各行各业工程师情况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本文,我结合个人阅历和思想推演,尝试客观分析工程师社会地位这个话题。

我会分别从工作和生活两个角度说起。

================

如果让我给工程师下一个简单的定义,我倾向于用下面这句话来介绍:

各行各业中,从事技术类工作,完成项目的执行层白领工作者。

与此相对的则是非技术类和职能类的白领工作人员,销售,运营,市场等属于前者,HR,财务,法务之类的岗位属于后者。

这个定义其实要比传统意义上的工程师范围大一些,除了传统理工科的工程师外,像互联网程序员,建筑设计师,电子设计人员等也都包括在其中。

不过我认为满足上面这个条件的劳动者都可以归类为工程师的范围,毕竟咱们现在处在信息化时代,不是传统的机器大工业时代了。

上面这个定义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已经包含了非常大量的信息:

首先,工程师是社会中实际完成项目的人,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真正产出产品和服务的人。

一个大型的企业,真正负责产出产品和服务的,在企业内其实是少数人,更多人起到的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营的作用,像HR,财务等职能类员工的作用正在于此。

因为需要大量员工维持企业运营,企业中只有少部分人真正参与产品和服务的产出过程。

比如一家大中型企业,可能只有数百名工程师产出产品和服务,却需要招聘数千人的非技术员工和职能员工,才能做好市场调研和产品销售工作,并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

反过来讲,这几百名工程师也需要产出能够养活数千名员工的成果才行。

而当产品和服务实现产出后,工程师虽然无需为营销等环节操心,但仍然需要持续跟进产品和服务,比如BUG更新修复,问题解析,故障排除等。

这意味着,各行各业工程师的工作压力一般是比较大的。

企业最在乎的就是自家产品服务够不够优秀,如果自家产品服务本身就只有五十分,通过营销等手段最多说成六七十分的,怎么也到不了九十分,总不能真拿块板砖营销成苹果手机吧。

而工程师则是直接负责产出产品和服务的员工,自然面对老板最严苛的要求,以及最大的绩效考核压力。

相比之下,一些承担企业运营的职能类岗位,员工无需承担产出商品的责任,相对而言压力就要低不少,幸福感也能相对高一些。

如果你在企业办公大楼里走一圈,你会发现工程师聚集的区域,氛围大多是比较沉闷压抑的,女员工大多也是素颜或者淡妆上班,没时间或者懒得化妆。

相比之下,非技术类和职能类员工聚集的区域,氛围会稍微活跃一些,女员工悉心打扮的概率也稍高一些。

像我之前工作的时候,职能岗位的漂亮小姐姐,和我们部门灰头土脸的研发小姐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还是半导体这种看起来比较干净的行业,土木机械之类的传统行业,工程师怕是几乎没有小姐姐了吧(滑稽)

另外,当公司有年会之类的集体活动时,一般参加的主力军也不会是工程师,工程师一般是累得不行回家休息,或者还在继续加班的那个。

当然了,这仅限于白领内部的比较,工人技术员的工作压力肯定比工程师大。

至少实际完成项目产出的时候,工程师可以把需要具体操作的体力活和杂活,交给工人,技术员,外包和劳务派遣等人去做,自己成为指挥员的身份。

这里估计有人开始倒苦水了,我在XX之类的非技术岗位上一样很累,我是HR一到校招就干到昏天黑地。

其实我这里并不是想就工作强度分个高低,在咱们社会没有劳动者不觉得累,像前面提到的那家几千人的公司里,几百名工程师要产出几千人的口粮,几百名HR也要做好几千人的人力资源工作。

不过如果真要排个名词的话,那就要提到下一点重要信息了:

和其他工作岗位相比,工程师既需要持续的脑力输出,又要承受差劲的投入产出比。

很多非技术类和职能类的工作岗位,熟练掌握工作内容后,后续的工作基本重复,脑力消耗大大减少,这类工作岗位的产出也是有保障的,大致遵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概念。

再加上非技术类和职能类的岗位全年工作任务相对规律一些,xx时间内完成xx工作,xx月底完成xx报表等等,虽然可能忙闲不均,但一般在预料和计划之内。

相比之下,虽然绝大多数企业的工程师遵循流水化办公的方式,也有很多操作规范SOP文档之类的东西参考,但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并不完全固定,或者要面对客户经常变化的需求,或者要不断给自家产品服务安上不同的功能,又或者解析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意味着,工程师们要持续性地输出大量脑力劳动,而不是完全重复曾经的工作经验,这一点特别体现在软件程序员,硬件设计人员以及传统行业有研发职责的工程师身上。

这其实是个很累的事情,持续性的脑力劳动并不比繁重的体力劳动轻巧,而且这种劳累还不容易通过休息之类的方式缓解,反而会导致失眠,神经衰弱之类的毛病。

这就好比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CPU运作,虽然它没有沸腾的开水那么明显,但高负荷运作下,你摸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一样热的发烫。

因为工程师需要持续性的脑力劳动输出,又要面对不同的场景和需求,这意味着工程师的投入产出比是比较差的,经常有付出却没收获。

同样是加班,别人可以加班加点多赶一篇文章,多做一份报表,工程师却可能面对一些困难问题一头雾水,深夜下班却啥进展都没有,又累又不爽。

而且各行各业的工程师们经常出现超出计划的急活杂活,这种活其他类型的员工一年有个几次就算多的,但工程师却随时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像互联网程序员经常出现加班到大半夜处理紧急BUG,制造业工程师更是流传24小时on call的说法,深夜,凌晨,周末,节假日被叫去加班是家常便饭。

更有甚者可能几个月下来整个部门产出不佳,产品没能拿到客户的订单,APP的用户数量不多,工程师加班熬夜没得到足够的收获。

但老板可不管这些,他只要工程师产出足够的成果为他带来利润,至于具体的困难如何解决,那不是老板关心的事。

为了在投入产出比很差的情况下达到老板的要求,工程师们被迫投入更多的工作时间。

结果除了拥有较大的工作压力外,工程师的平均工作时长往往也是最高的,是加班泛滥,996等现象的重灾区,各行各业的工程师往往也是白领中离职率最高的群体。

程序员加班熬夜秃头就不说了,制造业的工程师更累,还有值班倒班的困扰。

如果出现临时的急活,制造业工程师甚至出现连干二三十个小时的情况,然后在国内无偿加班的氛围下,很多企业只支付八小时的工资。

相比之下,制造业的其他员工在非旺季基本可以保证早九晚五上下班,如果大家看到一些自称业内人士对制造业工作体验夸赞的情况,她大概率是负责行政事务的小姐姐。

既然工程师又有苦劳又有功劳,还是企业产出商品的绝对主力,那么工程师的晋升前途如何呢?

工程师们的晋升前途,在企业中是比较差的!!!

工程师大部分时间都是对事,日常工作中沟通交流比较多的也是其他部门的工程师,即便和行政,产品等人员有接触,也仅限工作交流,配合他们完成工作。

国内大部分企业老板也少有工程师出身的人,大多来自销售,采购,市场,行政等背景,这些岗位更容易参与到公司运营当中了解运营机制,有利于创业。

所以在国内绝大部分企业,工程师距离企业运营比较远,难以参与企业决策,老板也容易把工程师视为工具人,干活想起工程师,分蛋糕的时候就把工程师给忘了。

而因为工作汇报等原因,非技术和职能类部门一般都和决策层规律性接触,再加上这些部门的员工本来就更擅长人际处理,升职也会更容易一些。

然后,这些出身非技术和职能背景的决策层们,也更倾向于提拔自己曾经所在部门的员工,工程师群体的升职困境就变得更加严重。

除互联网企业外,绝大部分行业中,工程师升职的天花板一般就是所在部门的主管,至于再往上的总监乃至高管职位,一般都是其他背景的人空降的。

这还是很能干很会做人的情况,绝大部分工程师基本上一辈子都是基层员工的命。

只能说,我国人情社会的本质,以及把工程师当作工具人的惯性思维,共同导致了这个窘境。

不过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好消息,那就是工程师的薪资待遇。

一些企业意识到了工程师干活主力军的重要性,他们对工程师过高的离职率还是比较在意的。

所以在一些公司的管理优化中,同一个公司内部,工程师的收入一般高于非技术和职能类的员工,无论是互联网的程序员,还是制造业从业者。

同时为了弥补工程师晋升困难的问题,很多企业在管理岗晋升外又开辟了技术序列,工程师虽然晋升不了管理层,但可以通过技术序列的晋升不断提高工资,多给钱还是很香的。

不过在现实中,这种好处仅限于初入职场的前几年,后续随着其他岗位员工的升职加薪,工程师的收入待遇还是会被甩在身后,工程师的境遇并不能因为这一点优势得到逆转。

国内还有不少管理模式落后的公司,给应届生的起薪也并没有照顾工程师,而是根据学历定价,这些企业工程师收入高于其他岗位,很多时候是因为工程师的平均学历也更高。

上面聊的是有关工作的部分,下面咱们跳出工作,走进工程师的生活。

====================

工作部分中,我们在有关升职的话题聊了一些人际关系的影响。

而在生活中,人际关系变得更有影响力,工程师在人际关系中的短板也会更加放大。

首先,现如今的社会是高度分工以提升产出效率的,每位劳动者的工作内容都高度特化。

这降低了工作的难度,却也让劳动者的工作经验变得非常不值钱。

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学习能力和精力下滑,最终劳动者的谋生技巧会局限在他掌握的工作技能附近,其他技能大幅退化。

这一点是所有职业劳动者的通病,而且在加班泛滥问题下会更加严重,它会让劳动者没有时间精力学习其他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一位工作多年的996程序员,可能除了写代码以外什么都不会,生活中可能也是社交恐惧拉满,不善言辞,不懂买房买车的套路,不会或者懒得做饭。

再比如,HR市场销售等岗位的劳动者,也不会工作内容之外的东西,生活中也容易出现职业病的举动;一位长期倒班的工厂工程师,离开工作内容同样是巨婴,生物钟混乱,性格也容易抑郁。

这种高度细化的社会分工,极大方便了老板更换员工的需要,反正员工只是螺丝钉,丢掉老的换上新的是很常规的操作。

至于工程师群体,既不影响公司运营,也不影响企业战略,在老板眼里完全是干活的工具人,换掉一位老工程师往往是个性价比更高的操作。

再加上工程师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年纪大了以后自己可能就熬不住了。

同样是工作岗位特化和职场不稳定性,但是工程师受到的危害是更大的。

我们假定一位三四十岁的劳动者不幸中年危机,需要自己寻求谋生的道路。

这时,非技术类和职能岗位的劳动者,它们的工作内容一般会包含通用技能,这些通用技能或者有助于生活事务的处理,或者有助于在工作外开辟其他收入渠道。

HR习惯于处理行政事务,生活中办事一般也更有条理一些,因为工作原因也能够掌握一些企业运营方面的信息,在就业指导等方面可以给大家提供咨询。

产品,运营,市场,销售之类的岗位,善于沟通和撰写文案材料,也掌握所在领域专门的经验技巧,其工作技能对自媒体,网店之类的副业探索有利。

相比之下,绝大部分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和生活没啥关系,反而出现对日常生活有负面影响的“职业病”,比如前面提到的社交恐惧,还有缺乏感性情绪等。

再加上工程师的工作一般都很忙,用于学习,探索和处理生活事务的精力更加不足,很多工程师难以把生活处理好,与亲人朋友的关系也更容易疏远。

除程序员等少数职业外,很多行业工程师的工作经验高度依赖企业提供的生产资料,离开企业提供的软件和仪器就完全没用,最多想办法将工作经验分享尝试变现。

而且工程师群体的人际关系也较为封闭,难以得到有效的人脉帮助,甚至可能一位中年工程师求助它的朋友时,它朋友也是中年工程师,也待业在家求救呢。

所以在中年危机,35岁职场不稳定之类的话题中,工程师们是最主要的受害者,离开职场后也是最难走出来的群体。

这里祝福我离职前经常工作接触的一位组长,天天加班累坏了视网膜,希望他卖保险的路能走的顺利一些。

除了中年危机和灵活就业话题的探讨外,封闭的工作内容和人际关系,以及不够优秀的沟通技巧,让工程师群体不太容易成为“对别人有用的人”。

这一点年轻人体验不深,但是到三四十岁的时候,这种体会就会非常深刻。

除了少数真正的朋友外,绝大部分人相互认识的目的在于,交换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有助于抵御生存风险,并且获得一些可能的机会。

而在生活中,工程师并没有别人想要得到的东西,也给不了别人想要的方便。

再加上工程师工作比较忙,职场不够稳定,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当小透明,银行学校等公共服务机构也把工程师定位为低优先级的队列。

于是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工程师都不太容易获得优质资源,买房也被认为属于信用度偏低的一档,工程师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多赚钱来保障自己的安全感。

程序员,电子设计从业者现在可以赚很多钱实现安全感诉求,至少他们能负担起郊区的房价,但是传统制造业的工程师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这也是为什么进入三四十岁以后,师医公等体制内人员的优势开始愈发明显,教育医疗养老公共服务是人人都避不开的东西,这类群体有着优质的信息资源。

这里我举个具体的例子,就是现如今很多大城市郊区居民,孩子入学难和看病难的问题。

正常来说,即便工程师群体在人际交往上存在劣势,但只要学校和医院足够丰富,教育和看病就不会成为问题。

可是,绝大部分工程师一般居住在距离大城市市中心十几到几十公里范围的新城区,这些新城区通俗来说就是为了容纳大量劳动者,在远端选了块荒地盖起来的。

为了吸引劳动者进城居住,赚取卖地卖房子的收入,在盖新城区的时候,一般优先建设住宅和企业,这样劳动者就能满足工作生活需要并且掏买房子的钱,这也是为什么新城区偏的不行,房价却比市中心还高的原因所在。

而学校医院属于收益有限支出成本又很大的配套设施,为了省钱,新城区的学校医院一般只能满足最底线的需求。

于是问题出现了,数百万人挤在配套设施缺乏,只有工作和睡觉功能的新城区,周边学校和医院的承载力可能只够一百万人使用的。

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职业优先级,人际关系等因素就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了。

比如,新城区的幼儿园和小学入学名额太少,孩子上学就只能从高到低进行筛选,这时候父母背景就会成为主要参考因素之一,甚至还有让父母考试的(上过新闻报道)

那么这个时候,工程师们又没有足够广的人脉关系,职业又被打入低优先级的队列,除非能就近买附近贵的离谱的房子,否则孩子入学就是个非常大的难题。

看病也是同理,方圆十几公里可能就一两家比较优秀的医院,哪怕驱车十公里,排队两小时,也只能硬着头皮去看了。

这一点在一线城市还不算明显,但是在二线城市的新城区特别突出,一线城市财政更健康,在建设新城区时相对来说更有余力一些,配套设施也会完善不少。

我之所以仔细思考过这种现象,是因为我前公司有不少资深前辈非常困惑,他们的孩子上学特别费劲,入学前需要填一大堆父母的信息,特别是学历,职业和收入情况。

记得有位同事姐姐和我说过,当她告诉幼儿园工作人员自己是工厂里的工程师后,那位工作人员瞬间脸黑,然后告诉她回家等消息吧。

像我前公司的不少同事,最后为了解决孩子的入学问题,选择居住在了远离新城区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房价更低,配套设施也更完善一些,入学看病能简单很多。

代价就是距离上班地点太远了,经常加班的情况下,他们需要每天承担两三个小时的通勤,早上不到七点出门,晚上十点多到家。

这一点可能是所有打工人的困扰,除非是体制内工作人员,主要活动地点在市中心附近,不用担心配套设施问题。

亦或者成为自由职业者,居住地点不受企业和通勤的限制,可以自由选择想住的地方。

=====================

既然这样,为啥大家还要当工程师呢?

对于理工科学子来说,企业会很自然地让理工科学生从事工程师岗位,非技术类和职能类岗位大多是文科和社科学子的去处。

而在考公考编等其他出路上,理工科背景的劳动者也要困难好几倍,副业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开辟的,除工程师外,理工科学子并没有更好的选择。

另外在职场前中期,工程师的薪资待遇确实要更高一些,尤其是计算机,电子这些新兴偏三产的行业,程序员和设计人员可以得到很高的起薪,职场前几年的涨薪速度也非常可观。

对于现如今的劳动者来说,人们不会对升职加薪报太大指望,即便身处一些容易升职的部门,升职加薪也是需要激烈竞争且虚无飘渺的大饼。

既然工程师肉眼看上去职场前期能赚更多钱,离买房之类的目标也就更近了一些,再加上不少人希望自己学以致用,不太希望自己一毕业就直接把知识扔了。

于是在为了赚钱+学以致用+么得选择的综合处境下,绝大部分人就选择去当工程师了。

而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社会现象:

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工程师作为完成项目,产出产品服务的主力军,工作生活境遇却不太乐观

除了要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更高的工作强度外,工程师的晋升前途却偏差,即便企业尝试开辟技术晋升路线,提高工程师收入,也只能在职场前期部分缓解问题。

而在生活中,工程师无论是职场不稳定性,生活事务处理,还是教育医疗养老的资源获取中,都不占优势甚至处在劣势。

也就是说,直接产出商品的人,没能成为商品利润直接的受益者,或者通俗来说,干活的人反而活得不好。

这会让人们有意无意地避开直接产出的工作岗位,选择那些非技术类和职能类的工作岗位,无论是工程师还是工人。

于是随着时间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愿意做工程师,特别是那些传统行业的工程师。

工厂工地狗都不去,孩子学传统理工科打断腿,今年考公有没有合适岗位之类的话,我和我同事都聊到过,记得一位小姐姐谈到上面这些内容就地骂街,只能说又好气又好笑。

连工程师都是如此,比工程师境遇更差的工人就更堪忧了,绝大部分人宁可送外卖送快递摆摊,也不去工厂当又累又没钱的流水线工人。

久而久之,社会上真正从事产出的人会越来越少,其他支持类的岗位自然也就没有用武之地。

还没等机器代替人的时代到来,就已经没人干活了。

当工人们争相选择送外卖时,当工程师们争相放弃毕生所学也要转行和考公考编时。

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让付出劳动的人没能获得应有的权益,被迫逃离劳动中心呢?

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自己希望的人生,社会却在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可能,真的是社会的问题吧。

相关推荐:

芯片工程师有没有中年危机?

数字ic验证工程师免费教学视频

数字ic|逻辑综合与物理综合

推荐阅读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