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IC人才
科技生态圈
发布时间:2022-08-01
来源:IC修真院
近期某媒体牵头,发起了这样一个话题:
如何看待近期部分芯片价格「雪崩」,有芯片从200元跌到21.5元,行业巨头市值蒸发超千亿?
能够不假思索地将芯片价格回落称之为“雪崩”,且单纯直接地与巨头市值蒸发联动,不禁让人发笑。
那何谓正解呢?
还得从芯片荒说起,“芯片荒”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2021年年初,全球半导体行业陷入制造危机,供应链产能持续供不应求。
晶圆专工大厂联电负责人接受专访时表示,半导体需求持续强劲,8吋厂及12吋厂成熟制程产能吃紧情况更为明显,产能短缺幅度已超过产能增加幅度。
首先受到冲击的便是汽车行业,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地车厂都表示开始减产。
紧接着,电脑、手机、家电、游戏机等全球知名牌及半导体厂都有缺货压力。
具体到2021年国内半导体市场上是什么情况呢?
用一位业内人士的不忿说辞来表述一下:
“2904的运放,烂大街的东西,居然也好意思没货。83848,几十年的网口芯片了,现货涨价十倍,期货交期一年。我去***,全改成国产了。以后也不可能改回来了。”
而实际情况以及后续的变化,正如上面说到的那样。
先是各渠道芯片缺货,随之而来的就是涨价。
就以媒体提出的意法半导体L9369-TR为例,2021年7月,15元/颗;2021年8月,1000元/颗;2021年9月,6060元/颗。
一颗原本只值一个雪糕钱的芯片,仅仅过了两个月,便卖出一部手机的价格,怎么能不让人咋舌?
要知道,这只是一款普通的电动汽车驻车制动芯片,更何况其他诸多品类的芯片呢?
直到最近,这款芯片才回落到671元/颗的价格,这仍然是最初价格的数十倍。
媒体提到的部分芯片价格“雪崩”,大概只看到了从6000到600的区别吧。
不过价格回落自然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部分企业恢复产能,像DRAM、NAND等闪存芯片在工厂复工复产后就迅速恢复了往日的产量,不仅维持了存储闪存类产品终端售价的稳定,同时也在短时间内就消化了停工期间积攒的订单。
另一方面则是上面说到的国产可替代,目前有部分国产MCU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了,在国产自主化和产品可替代化上都交出了不错的成绩。
这才造成了部分芯片的价格“雪崩”,而这种程度的价格回落,本身就是半导体市场逐渐恢复正常的表现,而非危言耸听的“唱衰”。
况且,这并非行业全貌,前面一直在强调“部分芯片”,即是在说,并不是所有芯片价格都在“雪崩”。
“一芯难求”的仍然大有人在,去年找不到货的,今年依旧找不到货。
据某知名车企高级采购经理透露,自家的芯片仍然缺货,还是要几个月后才能排产。
我们可以从他当下的采购思路中窥得一二:
①不直接问,不给型号。而是问代理,你手里有哪些现货。②知道缺,但再等等,突然就有的情况已经出现几次。③各种替代方案,国产化芯片方案,上,验证!④绕开代理商、现货商,找原厂要货。
从表面上看,随着厂家复产,芯片供应恢复稳定,芯片荒有望解决。
但是只要稍加探究,就会发现芯片荒的根本原因是:半导体市场的供需错配。
台积电、三星、联电为首的晶圆代工厂商最喜欢造什么芯片呢?高制程,最好全线3nm拉满。
因为它毛利率极高且不愁卖,这点可以直接参考骁龙8。
值得一提的是,台积电营收、利润和三星拉开差距,是在10nm先进制程芯片大规模量产之后。
既然先进制程更赚钱,那相对落后的车规级芯片自然就减产了。
当然,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先进制程暂时不可替代。
类似显卡、电脑处理器、手机SOC这类芯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法实现国产自主化,替代自然也是痴人说梦。
以N卡为例,国内消费者只能以“抵制矿卡”和“AMD YES”这两种手段来对抗,但对于厂商来说,只能说是隔靴搔痒。
在这个阶段,国外企业选择造什么,造多少,我们只能被动接受,这也是为什么国内IC产业迫切需要快速进步。
部分芯片的价格回落就能当做雪崩,借由某些巨头的股价起落,轻言IC遇冷,这也反映出一部分人看待“国产化”时的玻璃心。
正确看待半导体市场的价格涨幅,珍惜川普打破国外产品垄断的生态圈,不仅要实现低端产品上的可替代,还要在先进制程的领域早日实现自主化,这才是当下国内IC人共同需要努力的。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2022-06-27
2022-12-27
2023-05-15
2023-01-28
2023-03-23